12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区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情况。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阔作主题发布。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多年来,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养护修复农牧业生态系统、优化农牧业生态空间布局、推进产地净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农牧民增收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些年来,自治区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优化农牧业生态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认真落实农牧业功能区划。去年以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533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256万亩,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9个。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2013年以来,压减冷凉、干旱地区高耗水籽粒玉米332.9万亩,扩大大豆种植面积667.8万亩;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扩大青贮和优质苜蓿种植面积1520万亩和562万亩。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形成“五大奶牛养殖区”“三大肉羊养殖区”“两大肉牛养殖区”和“绒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区”,牛羊养殖大县达到66个。大力发展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全区规模化养殖场9.5万个,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6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推进产地净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农牧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三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大力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依法强制使用符合标准的加厚地膜,以旗县为单位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残留;在57个畜牧旗县整旗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755万亩。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施耕地休耕轮作试点项目6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2104万亩,累计完成盐碱化耕地改良项目150多万亩。落实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畜禽粪污还田、种植绿肥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肥力。坚持水、田、林、电、路、渠、农技“七配套”,建成一大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农畜水产品总体合格率连续7年稳定在97%以上。
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促进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人数达到9.5万人、家庭农牧场发展到1.9万个,注册登记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8.1万个。自治区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6家。盟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20家,其中自治区级示范联合体135家。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6145.6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838.8万头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到718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82个。大力创建现代农牧业产业园,10个旗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支持22个旗县实施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示范乡镇建设。绿色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年加工转化粮油24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近年来,坚持把绿色有机品牌创建作为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关键来抓,锡林郭勒羊肉、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兴安盟大米、河套向日葵、赤峰小米、呼伦贝尔草原羊肉、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乌海葡萄、达茂草原羊、敖汉小米等11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生活质量改善,让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2013年以来,不断巩固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用型、产业化联合体等利益联结模式。截至目前,农企利益联结比例稳定在82%以上,紧密型联结比例达到54%,260余万农牧民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受益。全面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街巷硬化,正在扎实推进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村庄绿化美化等。(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