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巴南区南彭忠兴水稻试验田里,来自重庆农科院的博士研究员王楚桃和他的同事顶着烈日,正在进行选种、育种工作。
研究员正在选择新水稻
“我们考察了300多个新组合,有8个组合表现非常不错,主要是它的丰产性好、株叶性好,这个叶片挺直,结实率好,综合性状表现不错,在这个季节看到组合能够有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个鼓励和动力。”研究员王楚桃和同事欣喜的交流着。
水土不服 重庆水稻常年量质“两低”
受气候的影响,重庆一直是全国稻米品质改良难度最大的稻区之一,曾经被称为“劣质稻产区”。近30年来,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团队扎根科研一线,扑在田间地头搞选育,一步步破解了困扰重庆稻区高质量发展的“水稻密码”。
忠兴水稻试验基地
“这个巴南区南彭街道忠兴水稻试验基地海拔只有280米左右,四周环山,水稻灌浆期温度高,不利于优质稻的生产,因此,我们利用这个天然的逆境条件进行这个优质稻的筛选,主要目的是培育这个优质、耐热的杂交水稻品种,突破这个全国杂交水稻品质提升的这个技术瓶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博士研究员王楚桃介绍说。
忠兴水稻试验基地
当时,重庆本土品种水稻产量不高、品质不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低、水稻保供压力大。而外地引进的稻种也在重庆“水土不服”,即便是国内最优质高产的稻种,都很难经受得住重庆的“烤验”。
大海捞针 终于找到特异育种材料
从无到有选育水稻新品种,并非易事。而要在寡日照的重庆稻区,选育出光合作用效率高的新品种,则难上加难。多年前,水稻研究团队从全国各地搜寻了近十万份材料,研究员王楚桃还深入东南亚水稻主产国,搜集了大量国外水稻资源材料。“大海捞针般找材料,实在是太难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对带回重庆的材料进行田间鉴定和遗传分析后,终于在海量的资源中发现了“宝贝”:有1份材料在寡照下仍能茁壮生长,其捕光色素叶绿素b含量比普通水稻高一倍!
水稻试验田的水稻新材料
水稻科研团队面对这份“宝贝”材料激动不已,立马开展品种培育。为了加快研究进度,大家春夏待在重庆、秋冬赶赴海南,一年种植三季实验水稻。王楚桃团队终于破解了优化寡照区水稻质量的难题,实现了在重庆“劣质稻产区”产出优质米的突破。
水稻试验田的水稻新材料
2018年,新品种“神农优228”获全国金奖品种,一举让重庆产水稻跻身全国高端优质稻行列。
优中选优 旨在培育丰产优良品种
“这个是先把这个穗子放在杂交袋里面,等它完全开了5到10分钟以后进行投粉。”研究员王楚桃这段时间正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授粉工作,旨在继续从千百品种中“优中选优”。
研究员正在对水稻新材料进行人工授粉
“我们现在这个季节主要是从田间表现,逐个对3000多份杂交组合进行逐个的田间考察,主要从这个株叶形,抗倒性,还有就是结实率,红叶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筛选出苗头组合,然后成熟以后再对它们进行测产、烤灼、密植测试、食味品尝,挑选出最优的杂交组合,然后提交进行下一步的国家实验和推广。”
研究员正在对水稻新材料进行人工授粉
目前,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团队已推广自主研发优质水稻1.5亿亩,增加产值150亿元。其中,在贫困乡村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助农增收超千万元。小小的一粒稻,见证了舌尖上的富足,未来也将绘制出重庆“藏粮于地”“科技兴粮”的小康画卷。(刘纪湄 毛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