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是生活拮据的贫困户,凭借踏实苦干不服输的精神和扶贫政策的帮助,如今,她成为养兔大户,并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她就是璧山区健龙镇小河村魏德惠。
“老黄,夏天天气热,兔子特别容易生病,温度最好控制在20度至25度之间,湿度在40%至50%左右……”7月14日,健龙镇小河村魏德惠的肉兔养殖场,她正手把手教前来“取经”的村民如何养殖兔子。
环顾四周,只见标准化的养殖区内一排排兔舍整整齐齐,每只兔子有一个独立的“小宿舍”,“宿舍”中间有一个托盘,托盘里有自动落下的饲料,兔子随时可以吃料,张嘴咬一咬圈舍里的吸管即可喝水,笼子下粪便随时能自动被冲水清理。
而这一切不仅是魏德惠脱贫的法宝,更是她带领村民“蹦”上致富路的奥秘。自2012年从事肉兔养殖开始,她和丈夫在9年间从生活拮据的普通农户,一跃成为年收入十余万元的养殖大户。同时,她一直将“带领乡亲养殖肉兔实现脱贫致富”当作自己的事业,无偿为大家提供肉兔养殖技术,带动周边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璧山区健龙镇小河村魏德惠和她的肉兔养殖场
重操旧业 惨遭“滑铁卢”
魏德惠开始养兔,还要从9年前说起。2012年,因年迈的母亲患病,在上海打工的魏德惠辞职回了老家。
“母亲一个月的医药费要好几百,女儿也正是上学要用钱的时候,三辈人用着丈夫寄回来的1000多块钱生活费,日子真快熬不下去了。最穷的时候,身上连10块钱都摸不出来,母亲去村卫生室看病都全靠赊账、借钱。”谈起往事,魏德惠的眼角有些湿润。
看着日子越过越糟糕,魏德惠急得满嘴生泡。“你以前就喜欢养兔,我们璧山人都爱吃兔,要不然你试试肉兔养殖吧!”在彷徨之际,村干部的一席话让魏德惠重新找到了方向。
“对,我本来就喜欢兔子,喜欢养小动物,何不把它当成谋生的事业来做?”说干就干,为了省钱,魏德惠和丈夫一砖一瓦搭起了一间60平方米的简易兔舍,又自制了两排用木板和铁丝加固的兔笼,并买来了14只种兔,每天打扫卫生、饲养加水、准备饲料……魏德惠一点都不敢马虎。
眼看着一切步入正轨,困难却接踵而至,母亲白内障突然严重,近乎失明,兔子长到三、四斤要出栏的时候,开始接二连三地生病,这可愁坏了夫妻俩。魏德惠赶紧向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请教,得知是疫苗有问题,夫妻俩连续跑了好几个镇街买回新疫苗,自己摸索着打针,熬通宵给兔子完成了接种。
即使如此,400只兔子最后只存活了100余只。不仅没致富,反而欠上了6万余元的账,魏德惠一家也因此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重装出发 规模化养殖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经过一番折腾,魏德惠也明白了仅靠经验主义,是没有办法养好兔子的,必须给自己充电,用科学的技术养殖。
为了走好家兔养殖的路子,魏德惠积极向扶贫干部申请参加培训,只要哪里有养殖技术培训班,她都第一时间报名,从未缺席。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她都牢牢记在本子上,并运用在日常养殖中。繁殖期内,为了近距离观察和照顾兔子,夫妻二人更是寸步不敢离开,好几晚轮流住在兔舍。期间,她还多次前往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学习“充电”。
靠着不断摸索和辛勤付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魏德惠不仅掌握了兔子的配种、繁殖、配料、防疫等知识,还总结了一整套“饲养经”。养兔规模也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100余只。2014年,她的兔舍出栏了5000多只肉兔,带来了4万多元的净收入。
2018年,区财政局、区金融办等部门联合制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重庆市璧山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文件,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
得知消息后,夫妻俩又有了大胆的想法——扩大规模。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申请到5万元的扶贫贷款,又向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近30万元,建好了两间4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兔棚,装上科学齐全的设备,走上规模化养殖道路,经济效益也一年比一年好。去年,夫妻俩卖了两万余只商品兔,养兔收入达到了80多万元。
重拾信心 带村民致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看到魏德惠养兔致了富,周边的乡亲纷纷前来“取经”,魏德惠也从不藏着掖着,将自己总结的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大家扩宽致富路。
“兔子不吃料怎么办?”“兔子要产崽了该注意些什么?”……现在,经常都有村民来找她咨询,除了提供技术支持以外,她还为困难家庭的兔子销售提供帮助,解决他们不会养和销售难的问题。
村民黄东杨正是其中的受益者。黄东杨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腿脚受伤,无法外出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看到魏德惠的经历,便也想试试。
得知该情况后,魏德惠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建兔棚、选种兔、照顾幼兔。在魏德惠的细心指导下,黄东杨渐渐上了手,去年就卖了1000多只商品兔,收入4万余元。“今年我又买了100多只种兔,努力多挣钱!”看着兔笼里活蹦乱跳的兔子,黄东杨既有信心,又有干劲。
今年,魏德惠更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对于“小康梦”,她只说:“我就想着再努力成立个合作社,让村里所有想养兔、爱养兔、准备养兔的人都聚拢在一起,大家一起致富。” (曾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