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奔小满,谷奔秋”“秋前十天无谷打,秋后十天满坝黄”“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句句既有诗意,又应农事的谚语被水稻种植户们广泛熟知。近日,一片片金色的稻田装扮着美丽乡村,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平安村200余亩的水稻梯田里,镰刀往来收割,拌桶咚咚作响,处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这种古法收割,也是有讲究的,打谷子时先轻轻在拌桶上磕两下,然后二人配合,一前一后,踩准韵律,节奏均匀,在我们农村俗语称为‘引子’,这样打谷子才不会到处乱飞,减少浪费。”谈起水稻收割的方法,水稻种植户们个个津津乐道。
村民正在抢收稻谷
对平安村农户而言,拌桶的使用十分普遍,很多农户家里均有。秋收时节,往往高温多雨,耕地湿润,谷子成熟,必须一次性收割脱粒,运回家中,否则就会生霉发芽。拌桶能让收割和脱粒的事,一次性在田里完成,运送回家的谷粒只需用风车去壳,既保品质,又省时间。
山高坡陡的大巴山自然条件本是限制了水稻生长,而明通镇平安村,早在明清时期,便有了种植水稻的传统,古法栽种,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优良的种植传统得益于村民们的勇敢探新、辛勤劳作,他们结合当地两溪汇聚,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土壤肥沃,光照事宜等自然条件,在山地丘陵间,经历代挖掘扩土,人工开挖出百亩梯田,绘制起一幅稻田农景躬耕图。
村民正在抢收稻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转播农耕大米,清明前后撒谷,小满时节育苗,白露之后收割,稀播稀插、疏密有致、栽种应季、打谷宜时。日常管护只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不施化肥,无需农药。结出的稻谷,一行行,一穗穗,串串相连,颗颗饱满,口味清香,绿色生态。
“这种水稻,纯天然生长,口感很好。2015年,水渠硬化,引水罐渠更加方便,产量大大提高,今年我家又扩大了栽种面积,目前共有稻田近10亩,去年售价为3.5元/斤,今年预计售价达到4-5元/斤。现在每天可以收割1000斤左右,预计今年将收成干谷近1万斤。”每年水稻收成后不久便被一售而空,稳定可观的收入让村民徐承轩对水稻种植情有独钟。不少村民见此前景,也纷纷开始栽种,今年全镇共有稻田面积200余亩,干谷亩产量约为1300斤/亩,收割时长持续20-30天左右,届时,干谷产量将突破25万斤,预计晾晒大米16余万斤,可带动80余户村民增收70余万元。 (刘政宁、张芝鑫、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