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碧山镇龙桥村七组困牛石(地名),一弯小河蜿蜒而过。放眼望去,河岸旁,一片白色大棚顺坡而建,一片橘林随着晨风摇曳生姿,一栋农房掩映其间,农场大棚旁几名工人正忙着装运小白菜,一幅农家收获图跃然纸上。
这里就是碧山镇清平社区48岁村民欧运春历时7年打造的梁平久保田蔬菜种植家庭农场。
“最近天气热,大棚里更热,所以我们出工比平时更早。”8月15日清晨6时许,欧运春就和妻子孟邦芬以及3名工人下地收割小白菜,这也是他的日常生活。
欧运春正在自家大棚采收小白菜
一年365天,欧运春大多数时候都呆在农场,一天不下地就浑身不自在。
说起种菜经历,欧运春头头是道。“要不是走上设施农业这条路,经济效益变高了,说不定我现在又出去打工了。”2003年,欧运春外出务工归来种菜,但因为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走了不少弯路,不仅费时费力,还没挣到钱。
“在种菜行业混了10来年,技术学到了,但赚不到钱,家里经济条件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一直让我很郁闷。”说起过往,欧运春感慨道。
转折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区农业农村委和碧山镇政府联合组织欧运春等人到重庆工商大学培训,适逢当年国家鼓励创办家庭农场,欧运春的农业道路一下子变得敞亮起来。
2013年4月,欧运春到当地信用合作社贷款3万元,在龙桥村七组租赁土地50多亩,办起了梁平久保田蔬菜种植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几年,资金一直是欧运春农场发展的绊脚石。为渡过难关,欧运春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甚至卖掉了自己价值8万元的稻谷收割机。终于熬了过来!目前,他的家庭农场已走上正轨,年均纯收入能达到十二三万元。
欧运春自己致富了,他还不忘带动周围村民增收。
除了自家的蔬菜种植家庭农场长年为村民提供5-8人就业外,欧运春还利用自己的卖菜渠道,为龙桥村七组村民代销辣椒、冬瓜、南瓜等蔬菜,帮助附近10多户村民每户每年增收600—1000元。
“要不是欧运春帮我们代销蔬菜,我们的菜就只能烂在地里。”说起欧运春帮助代销蔬菜这事,龙桥村村民王建玉感激地说。
干一行,爱一行。“现在是新时代了,我们的技术也得跟上。”欧运春时常关注农业发展新动态,有什么新技术、新设备出来,国家出台了什么政策,市里有什么补助,区里有什么奖励,他都很关注,这些也为他扩宽了视野。
“技术就是生产力,提升效益还得靠科技。”经过这些年的摸爬滚打,欧运春很有自己的心得。在他的农场里,你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大棚以及滴灌、喷灌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看到耕地机、开沟机等农业机械。设施农业出高效益在他的农场有着生动的体现。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懂技术,紧跟时代潮流,科学种菜,才能有高的经济效益。”欧运春说,接下来,他希望把自己的农场再扩大10-20亩,把自己的设施用房建好,能带动附近更多村民增收。
“幸福生活,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回望自己17年走过的农业发展之路,欧运春感慨地说。(何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