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茶业

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 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

2020-02-04 9:34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编辑:李玥
摘要:福建省安溪县是全国铁观音主要茶产地,茶产业既是当地的民生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在茶业生产领域,随处可见女性身影,仅安溪县便有数十万女性从事于此,女茶师在保护和传承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以及在安溪茶产业振兴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何环珠) 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起源于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神农时期,有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在人类与茶的最初的亲密接触中,女性便参与其中,并起着不可或缺的決定性作用。

20200204123844909.jpg

斯里兰卡嘉宾体验乌龙茶安溪铁观音非遗制作摇青技艺

女性在茶叶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男耕女织的中国社会,围绕锅台转的女性,对饮茶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近现代以来,在我国茶叶生产领域,女性更是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不断推动着茶叶振兴发展。安溪作为全国最大的产茶县,茶产业既是民生产业又是支柱产业,更是处处都有女性的身影,有数十万女性长期从事茶产业工作,女性的细致,女性的执着,女性的坚韧,让安溪铁观音及茶文化远扬世界,她们是一支“技术富民”的重要队伍,是一道“文化兴茶”的美丽风景线,是一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20200204123916901.jpg

瑞典嘉宾体验乌龙茶安溪铁观音非遗制作采摘技艺

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的重视与保护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及资源永续利用的发展理念,至今仍被人们所沿用。2005年,为使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4级保护体系,在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就是要通过生动展示农业文化遗产的理念、模式、技术体系等,形成全社会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合力。自“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急需一批批具有高水平铁观音制作技艺的茶师,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文化,以及在安溪茶产业振兴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200204124003129.jpg

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理事成员学习茶叶感官审评

新时代背景下女性在茶叶与经济社会发中的机遇

在茶叶经济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女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耶鲁大学Nancy Qian 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论文《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中译名:消失的女性与茶叶价格)文章指出:茶叶价格越高,产茶区的女性人口比例就越高,产茶区的女性地位也越高。研究表明,家庭平均每多种植一亩茶树,该地区男性的比例会下降1.2%;每多种植一亩果树,男性比例会上升0.5%,而种植经济作物在总体上对男女比例没有影响;种植茶叶会使得女性和男性平均受教育水平分别上升0.25和0.15年,种植茶树有助于缩小男性和女性教育程度间的差距,而种植果树会扩大这一差距。总体而言,种植茶叶能够为女性带来福祉,也能为茶产业带来正效应,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女性的特殊作用。

20200204124038403.jpg

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理事成员学习乌龙茶安溪铁观音非遗制作炒青技艺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何环珠,很早便意识到了作为女茶师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重点人才、国家一级茶艺师、一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农艺师、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泉州市技能大师、泉州市第四层次人才——何环珠,于2019年3月在中国茶乡安溪率先建立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平台--“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不断培养和输送一批批能参与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的女茶师,以便更好地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

作为全国非遗茶文化领域第一家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平台,在成立之初便被授予安溪县“乡村振兴妇女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平台创始人何环珠坚持以传播安溪铁观音非物质文化技艺为特色,通过“师带徒”机制,自成立以来,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筛选和培育女性非遗技艺传承人,二是“以赛促进学,以赛促研”,大力培养茶产业振兴复合型人才,三是积极促进茶文化传播的国际化。

筛选和培育女性非遗技艺传承人

女茶师非遗传习所自成立以来,何环珠便以壮大女性非遗技艺传承人为已任。一是在全县茶区中进行广泛筛选,把茶区的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结合起来,把女性从业从员(人员)吸引到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来,在第一批加入的95人当中,筛选了50名懂技术、有文化、会管理、能发展的优先培养;二是以传承安溪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为重点,制订传承人培养方案,邀请茶界大师和名匠共同进行指导和培养;三是引入国内外茶学专家,共开展了5期非遗专题报告学习班,并把内容延伸至茶叶生产与绿色发展技术传习、茶叶传统制作技艺传习、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传习、茶食品制作技艺传习、茶配套制作技艺传习、茶文化与旅游创业传习等,系统性地对女茶师进行了培训提升。

20200204124109552.jpg

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暨“一带一路”安溪铁观音发展高峰论坛在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开幕

培养茶产业振兴复合型人才

何环珠深知,女茶师只有响应地方需求,并在产业振兴中投入自己的追求和努力,方能与茶融合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茶业振兴,人才是基础、是根本,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第一要素是关键。为此,她多方集成资源,以人才建设为主线,通过“以赛促进学,以赛促研”,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面向女大学生,通过“铁观音文化比赛”,激发她们对铁观音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助其进入茶叶生产一线;另一方面,面向广大的女性茶叶从业人员,联合了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茶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安溪县总工会、安溪县妇女联合会、安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安溪县茶业发展促进会等多家单位,以“铁观音女茶师非遗制作技艺竞赛”为依托,竞赛项目分为茶叶初制、茶叶拼配、茶叶烘焙、茶叶审评、茶叶拣剔等5类项目,通过铁观音制作技术各环节的系列竞赛,大力培养能服务茶产业振兴的复合型人才。报名参加竞赛的对象均是安溪县内从事茶产业的女性从业人员,参赛人员通过安溪县各乡镇妇联、乡村振兴服务队、茶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严格审核并推荐产生,目前已开展了2期,在全县兴起了学习和研究铁观音制作技艺的热潮。

积极促进茶文化传播的国际化

茶文化无国界,成立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是何环珠全周期促进茶文化传播国际化一个重要途径。2017年10月24日,何环珠代表福建农林大学带队赴台北参加第十六届国际无我茶会,并提交了在安溪主办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的申请,通过激烈竞争和投票表决,最终成功获得第17届国际无我茶会举办权。鉴于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的独特性和影响力,2019年6月4日,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中共安溪县委、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决定邀请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为大会协办单位,同时聘任何环珠为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组委会副主任。何环珠以此为契机,通过传习所的阵地,全力投入到为“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千人)在安溪成功举办筛选“精英女性排头兵”的工作去,通过邀请国际专家学者和开展无我茶会培训,大力促进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传播走向国际化;成立至今已开展20多期培训会,前后共有自于意大利、俄罗斯、韩国、英国、马来西亚、格鲁吉亚、尼泊尔、斯里兰卡、新加坡、日本、捷克、美国、尼日利亚、喀麦隆、贝宁、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埃及、孟加拉国、厄瓜多尔、印度、阿富汗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国际生接受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的培训,并积极参与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和”文化的认同和发展。此外,为在安溪传播和延续“国际无我茶会”文化精神,她还深入调查研究,多方沟通和学习,把性发展与非遗文化融入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并推向“一带一路”,让人耳目一新;在她的影响下,国际茶友Betsy Meyer和Dewey Meyer姐妹俩还牵头在美国成立了“北美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基地”。

2019年9月22日来自肯尼亚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海琳达•欧耶琪专程到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考察,在现场深入接触和了解了传习所的工作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表示:“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到安溪访问,在这里我不仅看到许多女性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也有许多国际生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播,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一切。”

传习所由点及面延伸一线扩散式发展

自成立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以来,因其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的发展宗旨,以及带头人何环珠的影响力,成员快速增长,目前已达139人。鉴于茶叶生产大军中的女性越来越受重视,女性自身也在不断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各大茶业主产区的理事成员也越来越多,在各茶区设立传习基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壮大女茶师队伍和更好地在产区一线服务,目前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已在安溪的湖上乡建立了传习实训中心,在龙涓乡、虎邱镇、西坪镇、感德镇等主要产业区设立了基地,不间断扩大传习平台建设,深入一线,立足茶产业,持续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计划;香起蝶自来,还有一批批茶区也准备或正在提交设立基地的申请,传习所由点初步形成了扩散式发展效应。

传习所成员已在行业中产生积极影响和发挥重要示范

为聚集和培养一批安溪本地从事铁观音茶产业的优秀女茶师,引领更多妇女在创业就业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何环珠通过铁观音女茶师非遗制作技艺竞赛,使传习所的拔尖成员脱颖而出,在2期的竞赛获奖人员中,传习所获奖人员分别占据总获奖人数的63%和72%,已成为了行业中名副其实的排头兵;另外,2019年3月以来,传习所还成功推出一批在相关领域获得表彰和肯定的优秀女茶师,其中30位理事成员成绩显著,1人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被授予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泉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福建农林大学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突出贡献奖”。

2人被聘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外实践指导老师,2人被聘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国际无我茶会培训导师,8人获得第十七届国际无我茶会“优秀个人”,2人获得安溪县“三八”红旗手,6人获得安溪县技术能手,2人获得安溪县“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得制茶工程师、2人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龙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传习所成立时间不长,但目前其成员在何环珠的带领下,通过“传、帮、带”机制86%理事成员技术得到提升,30%理事成员深入一线自主创业,家庭经济收入上升35%,越来越多女性积极参与传习工作中来,传习所已在行业中产生积极影响和发挥重要示范作用。同时被县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传习所工作得到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自2019年3月7日成立以来,传习所一直致力于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加之女性的特质,其已开展的工作、服务和进行的各种探索,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迄今已有100多家媒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媒体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网、中国妇女报、中国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中国文艺网、中国食品安全网、福建省人民政府网、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网、福建农林大学、泉州市人民政府网、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网等。由于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是目前国内茶叶领域唯一家以女性为主体搭建的非遗传习平台,同时,也吸引和聚集了众多国内外女性茶学者、茶文化传播者、茶业企业家等高层次、优质人才资源到安溪,助力茶产业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对铁观音制作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何环珠始终坚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通过女茶师传习所的努力,是可以进一步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安溪铁观音茶叶发展历史悠久,在其文明史中,女性与茶浑然天成,女性是铁观音“和”文化的推动者和传承者,安溪铁观音女茶师传习所禀承这一使命和精神,以推进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已任,全周期服务铁观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自成立以来,何环珠坚持应用五大活态化传承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能和文化内涵的总结、记录,不仅是口传心授,还重视用好现代记录手段,将技艺全程保护。据初步调查,通过传习所的传习和宣传工作,在大学生和生产一线的人员中,分别有85.6%和75.4%人增进和提高了对铁观音制作非遗技艺的了解,普遍认为要在保护中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并服务于乡村振兴。

高起点定位,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

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成立以来,何环珠便把焦点集聚在高校教师、茶农、茶艺师、茶商、茶学专业学生,十分重视“产教融合”和服务社会,坚持建设“人与茶”的生命共同体,全周期传承铁观音非遗文化,为安溪铁观音非遗技艺和文化走向世界尽己所能,高起点定位,勇于承担责任,打造了形成了具有鲜明主题和特色的人才平台。

用心构建良好的“师带徒”机制

何环珠在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经验便是积极推行“师带徒”模式,为更好传承非遗文化,何环珠特别邀请来了26位国内外女专家来担任传习所的导师,除了国内茶界的知名女专家和女茶师,还有一批国外的女专家,她们分别来自美国、德国、丹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2019年,传习所通过扎实的“师带徒”工作,还先后成功获批成为泉州市和福建省技能大师(何环珠)工作室,依托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校地”共生合作机制,在何环珠的带领下,传习所正努力建成茶界中的特色人才平台,并通过“师带徒”机制,弘扬匠心精神,再造原乡品牌。

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在茶园建设管理、茶叶采制加工、茶汤茶道以及茶叶营销等茶产业流程中,约有80%的女性在台前或幕后工作。何环珠设立传习所的初心就是要集合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的原乡品牌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支撑传习所作为公益性人才平台,吸引国内外有志于茶文化传播的优秀女性人才到安溪合作交流,用易懂、易通、易受的传习手段,面向女性大学生、女性创新创业者、女性带致富带头人、女性茶文化传播者,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讲好茶故事、讲透茶文化、讲活茶技艺,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与高校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提升

在安溪县委人才办和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的支持下,传习所设在高校内,与茶学院融合发展,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通过依托高校的科学、专业、师资等资源,使传习所的具有坚实稳固的支撑,在联系理论与实践,深化学以致用机制方面,搭建起了开放共享的人才培养平台;在与高校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在传习所平台上实现系统、专业、规范的技能培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把高校女性学生和茶乡广大农村妇女组织起来,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更多“一懂两爱”的专门人才,并实现可持续提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