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崔斌斌 褚清源)3年前的一天,四川省遂宁市遂州外国语小学校(以下简称“遂外”)校长李启书,偶然注意到校园里的“小胖墩”和“小眼镜”越来越多。与刚担任校长时关注学生能“吃得更好”不同,这次李启书琢磨的是如何让学生“吃得更科学”。直到2018年上半年,学校引进了食育食养课程,想以此来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仅仅一年多时间,遂外学生中的不少“吃货”迅速瘦身,并且对食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俨然成了“知食”分子。
从“吃好”到“吃对”
为了降低校园里“小胖墩”“小眼镜”的比例,李启书接受食育食养课程专家的建议,在每天给学生提供的食物中增加了蔬菜、水果和干果的比例,适当调低了肉类的比重。这样的“好心”却差点被学生和家长误会。优化后的食谱,其实增加了学校的食品采购支出成本,李启书认为是值得的。
曾经为了让学生能够“吃好”,李启书专门向学校董事会申请追加学生饮食投入,于是大鱼大肉时不时出现在学生的餐桌上。但“吃饱”“吃好”的结果是似乎并没有“吃对”。那能不能再通过“吃”来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呢?有没有什么值得参考的经验呢?“学校的食堂,绝不能只是为孩子提供一日三餐,它还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育人。”李启书说。
为探索符合遂外校情的食育之路,从2017年开始,李启书和学校教师先后到河南、北京、广东、新疆等地进行食育食养配餐考察。之后,学校开始推动每学期一次的“健康膳食周”活动,对学生进行餐桌礼仪、珍惜粮食、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教育。2018年上半年,遂外在食育专家朱春兰的帮助下开展“食育食养配餐”,保证学生的营养均衡。同时,遂外邀请国内食育食养领域的多位专家进校开展全方位培训。2019年,遂外专门成立了“食育食养研究院”。
从“吃的知识”到“食的课程”
2018年下半年,学校确定了“探寻食材秘密,破译健康密码”的课程主题及目标,将学生和教师的健康放在“看得见的高处”,并逐步完善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流程,让孩子们在6年的小学生活中不仅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更能养成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在课程体系中,食育课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还开设了“知食百性、食物旅行、味道中国”三大子课程。知食百性,即教师拿着新鲜的食材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摸、闻、尝、绘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食材、研究食材、了解食材、绘画食材。食物旅行,就是研究吃下去的食材是怎么在人体中“流动”的,从而建立“吃得对”的健康饮食理念。味道中国,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对比不同地域的美食特征,了解、研究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食材离不开耕种,这也正好与遂外的农耕课程结合了起来。遂外专门开设了农耕课程,在学校辟出一块土地分给各个班级。每天下午第4节课,孩子们到自己班级的地里浇水、施肥、除杂草、除害虫,还扎稻草人或搭网阻止吃粮食的小鸟。到了收获的季节,小小农场主们以班级为单位,支个摊将这些无公害的农作物卖给家长,以换取下个季节购买种子的资金。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遂外将学生用餐分为普通餐、心明眼亮餐和爱心餐。
从食育食养到全学科渗透
遂外的食育食养课程是涵盖了“食育、食养、动养、护养”四位一体的大健康课程体系。
如果说食育课程是健康生活理念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那么食养课程就是健康生活技能的培训。学生通过认识五官、五脏及身体构造,读懂自己身体的健康语言,积累食养妙方。“食养餐桌”“食养小厨”“幸福家宴”等是其中的子课程。食养餐桌就是教孩子懂“礼”,食养小厨是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主要渠道,幸福家宴更是学校的一次大聚会。
不仅如此,学校还将食育食养课程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语数外每次试卷上都会有5分的食育食养题,学生的得分率会纳入教师业绩考核数据中。在科学课上,学生需要根据季节查阅资料,选择当季的食材进行播种,观察食材不同阶段的形态并做好记录,在耕种、除草、驱鸟等过程中认识食材。在美术课上,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食材,并制作食材“身份证”,制作食养小书签,书签的正面是相对应的食材,背面则是食养小妙方。
从“熊孩子”到“暖宝宝”
三年级(4)班学生温文睿的妈妈仍记得孩子第一次偷偷起床给家人做早餐的样子。“那是一个周末的早上,我们刚刚睡醒就听到厨房里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然后就看着孩子端着一碗粥从厨房送到我们床头说:‘爸爸妈妈快起床,我给你们做好了早餐’。”“虽然第一次的粥并没有煮熟,但是我们觉得好美味。”温文睿妈妈感动地说。
以前周末被拖着才肯起床的三年级(4)班学生李子轩,如今也被家长调侃:“熊孩子”李子轩渐渐变成了一个“暖宝宝”。如今每个周末,李子轩在家都会主动做饭,这让他的家人感受到了另一种幸福。
“今天我做饭。”如今,许多遂外家长听到孩子的这句话都会感觉很幸福、很欣慰,孩子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尽管他们的做饭水平不一,但他们都在成长、进步。
孩子们也习得了许多食育食养小妙方,他们不仅自己受益,更把健康带给了家人。就这样,教师和孩子每周都相约“汤锅会”。“目前这只是我们的一小步。下一步,我们将着手编写学校的食育食养教材,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为健康和成长‘加分’。”李启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