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39期“农科讲坛”特邀麻类所副所长王朝云研究员走上讲台,系统介绍他20年来在麻纤维环保新产品研制与推广中取得的成绩和感悟。
王朝云介绍,我国是塑料地膜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使用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地膜用量近150万吨,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塑料地膜回收难、降解难,带来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残膜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理化结构,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给农机具带来作业不便,还会混入饲料毒害牲畜、鱼类,影响景观。研发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早已开始相关研究,但受制于各种技术瓶颈,很多生物降解膜性能一般、成本过高,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
王朝云团队1999年就开始了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确定了最佳的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并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装配套,组装成新的生产线,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团队通过试验,研制出系列产品,防虫型、防草型、拒水型与渗水型等不同功能系列麻地膜产品。产品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鉴定认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累计推广30多万亩,增产增收1.1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2007年开始,团队又在麻地膜的基础上研发出环保高效的麻育秧膜。实践证明,麻育秧膜的使用具有六大功效:通气增氧,增强盘根,均匀传导水肥,还可以保水、保温、保肥。麻育秧膜专利技术在2014年成功实现产业化。截至2017年,麻育秧膜在全国累计推广应用面积已经超过6000万亩,累计节支增收超过64亿元,且应用推广面积正在逐年成倍增长。
王朝云表示,科研工作一定要注重产研结合,要积极转化成果,使得成果在生产和市场上得到检验和完善。通过在企业的成果转化,对产品的推广和进一步完善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成果大规模应用,产生大效益才是科研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