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讯(邓梦 记者程伯全) 四川地方猪遗传资源品种丰富,拥有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雅南猪、丫杈猪、青峪猪和藏猪7个地方猪品种。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四川是如何加强生猪遗传资源保护的?11月25日,记者从四川省生猪生产情况通报会上获悉,四川省从依法保护、保障投入、设施保存、备份保护和技术保护5个方面入手,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四川省是畜禽遗传资源大省,拥有国家地方畜禽遗传资源54个,位居全国第2。全省有7个地方猪品种,其中内江猪、藏猪2个品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一直以来,四川省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加大投入,落实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四川省确定了《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定了《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管理办法》,分别建立了44个保种场(保护区),其中地方猪保种场6个、1个保护区。
自2013年开始,每年四川省财政和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1000万元,用于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的畜禽资源保护工作,部分地方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畜禽资源保护工作。畜禽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财政投资600万元建立起了四川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在非洲猪瘟疫情威胁下,四川省畜牧总站会同川四川农大动科院专家团队对4个地方猪品种及2个猪培育品种开展冷冻精液制作及保存,目前已完成青峪猪、丫杈猪、乌金猪2万余剂及川藏黑猪等2个培育品种1.5万余剂有效冷冻精液的制作和保存。
在备份保护方面,四川省今年协调了财政列支1729万元专项支持7个地方猪保种场建立了资源备份场。
此外,中期调整部门预算资金90万元,参照国家地方猪遗传材料采集制作标准和做法,对包括2个国家级保护品种在内的四川省7个地方猪品种开展体细胞、血液及组织等遗传材料的制作及保存。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四川省畜牧总站会同川农大动科院专家团队在青裕猪保种场—巴山牧业公司积极探索利用地方猪体细胞克隆技术,实现了地方猪保种技术新突破。9月下旬,四川首例体细胞克隆地方猪在巴中诞生,4头受孕母猪陆续产仔共25头,除3头死胎外,其余22头健康存活。这是全国首例将非基因编辑体细胞克隆技术运用于地方猪资源保护的成功案例,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