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何鼎鼎 本报评论员
饶思锐 海南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春节,外地游客奔赴海南,琼州海峡是车辆进出的唯一通道。去年春节,琼州海峡出现了严重的持续8天的大雾,堵车一度超过2万辆、排队长达20公里、滞留旅客近10万人,这让大家记忆犹新。今年春运,堵车没出现。一方面得益于天公作美,但另一方面,管理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饶思锐:的确如此。天气帮忙、游客错峰,管理更要努力。今年,海南认真总结了去年春运经验教训,健全完善了相关应急疏运预案,出台了一系列畅行举措。比如,提升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开展网上预约售票、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等。进出港更有秩序了,也就避免了拥堵重现。当然,立足长远看,这一回有序,不等于过海需求已完全被满足。为了提升过海运力,海南和广东在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疏浚航道、分散车客进港时间、提升装卸效能……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和缓解拥堵的作用。
何鼎鼎:琼州海峡是“黄金水道”,也是“咽喉要道”。人们希望其通达,是最质朴的愿望。在海南省政府官网上,看到了一份人大代表的建议,直指“海峡交通服务方式单一”“客运设施档次极低”“过海难、过海慢”,而海南省交通厅对问题及建议逐一回复,言辞恳切。交通运输部也把“提升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服务水平”列入了2019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那在你看来,这其中什么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饶思锐:解决“过海难”,关键还是要提升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如果把人流车流过海看作是数据传输,那么则可以说,提升运力相当于扩大“带宽”,提升港口服务水平相当于提升“读写速度”。当前,琼州海峡两岸港口建设水平与航企运力不对称,就好比上传快、下载慢;而港口服务水平较低,没有建立现代化的港口集疏运体系,比如客货车分流、人车分流迟迟不能实现,就像“读写速度”被大大制约。过海要更通畅,既要扩大“带宽”,也要提升“读写速度”,换句话说,既要运力跟上,也要管理跟上。
何鼎鼎:但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需要更好平衡入岛游客与海岛环境承载力,因而有人就担心:交通更通畅后,对人流车流的总量控制和精准引导,会变成另一个治理难题。
饶思锐:人是理性的,市场价格机制本身会引导车流人流。就总体而言,通则畅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和保障民生,交通必须顺畅,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旅游而言,过海更方便、耗时更短,就会有更多“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不是非得“攒长假”前来。随着海南全域旅游和支线交通的发展,岛内游客在分流,这也在给热门城市“减负”。当然,交通“硬件”起来了,管理的“软件”更要跟上。这样,才能在减轻生态环境和旅游配套承载压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广大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海南成为国际旅游消费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