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市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通气会,吴乾瑜副主任通报本市家庭医生工作情况。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上海始终把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深化医改的基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构建合理诊疗秩序的突破口。2011年,本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版,2015年6月本市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经过实施细则制订、信息平台调试、资源倾斜打通等准备工作,于当年11月正式启动签约服务2.0版,即“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通过建立更紧密签约服务关系,提升服务针对性与获得感,推动实现居民健康守门人目标。经过三批次分批试点,到2017年6月,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
回顾2018年,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秉持“稳步签约,做实服务,提高感受,守护健康”的准则,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持续推进,实现了“签约更方便、服务更便捷、功能更延伸、机制更健全、支撑更有力”。
第一,签约更方便
2018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签约服务宣传,让更多居民了解、熟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5.19世界家庭医生日”前后,我们发放了宣传海报3000份、宣传折页22万份,并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宣传片、主题动漫等形式,进一步传播家庭医生服务理念、意义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家庭医生宣传工作融入日常门诊、居委及站点、慢病管理和随访、义诊、健康宣教等工作中,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与认知度。
2018年,在诊间签约、社区签约等渠道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关于试点开展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的通知》,积极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签约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上海健康云”等载体,新增移动签约、APP网上签约等方式,使广大居民,尤其是年轻居民获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触手可及”。通过“上海健康云”APP为签约覆盖更广人群丰富了可行渠道。
第二,服务更便捷
2018年,本市进一步落实签约居民预约就诊、优先转诊、便捷配药、优先家庭病床等服务举措,让签约居民获得更便捷、更安全、更有效的服务。
一是联系更紧密。各社区家庭医生普遍利用微信群、APP等形式紧密与签约居民联系,主动推送健康宣教,及时回应居民健康咨询,让签约居民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健康关怀。
二是配药更方便。针对慢性病签约对象最需要的长期配药与持续管理需求,研究制订完善社区用药相关政策, 对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等政策进一步优化,年内,全市各社区共开具慢病长处方648万张,延伸处方已累计开具240万张,原先奔波于上级医院单纯配药的稳定期慢病患者有效下沉社区,在家门口就可以便捷获得所需药品,并由家庭医生给予长期用药指导,既方便,又安全。
三是转诊更顺畅。2018年,我们继续搭建签约居民畅通的转诊渠道。一方面制订了《本市进一步做实“1+1+1”签约居民双向转诊工作的实施细则》,市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成立“签约居民转诊协调部门”与“签约居民服务专窗”,为签约居民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另一方面,继续落实市级医院“两个50%”的专科(专家)门诊号源规定,加强专家门诊管理,优化转诊操作系统界面。上海已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38家市级医院均已接入。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建立了与区域内上级医院“点对点”转诊协作关系,通过微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优先转诊。通过优先转诊渠道,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向上级医院转诊超过80万人次,上级医院向社区转诊6.9万人次,让签约居民转诊“更及时,更畅通”。
四是服务更精准。2018年,随着签约居民从试点初期的以老年人、慢性病人为主,按照国家重点人群范围逐步拓展覆盖残疾人、儿童、孕产妇等群体,本市进一步将签约服务对象进行分层分类,对签约对象开展健康评估,掌握主要健康需求,制定与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做好“一人一评一方案”,提升签约有效服务率,让签约居民的个体化需求与家庭医生的服务供给形成更加精准的对接,让签约服务的健康服务感受度显著提升。比如,在徐汇、嘉定等区,已试点应用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系统(模块),通过“互联网+健康管理”手段,实现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和智能干预,通过家庭医生进行持续“评估、指导、管理”,签约居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健康“有人管、管得好”。
第三,功能更延伸
2018年,本市在家庭医生服务逐步覆盖居住社区的基础上,在部分社区率先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功能社区门诊部等医疗资源的整合,将家庭医生服务逐步延伸至企业、学校、办公楼宇等功能社区。比如,长宁区通过在线健康服务平台,通过多点执业形式,由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为在职人群提供针对性健康管理服务,获得了企业白领的广泛欢迎,也让家庭医生的服务价值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四,机制更健全
2018年,本市正式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位“1+1+1”签约居民10元/月的标准,根据“有效签约”、“有效服务”和“有效控费”考核后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本市实施签约服务费,核心在于激励家庭医生更主动地服务签约居民,我们制订了严格、全面的签约服务费考核指标体系,将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效果、初诊转诊效率、合理费用管理等纳入考核指标,与激励直接匹配,从机制上激发了家庭医生服务活力,促使家庭医生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主动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第五,支撑更有力
一是进一步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对家庭医生有力支撑。通过科室共建、全专科联合门诊、带教示范等形式,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2018年度共开展专病(科)门诊服务40余万人次,开展全专联合门诊7.9万人次,开展查房、案例讨论等带教1.6万次。
二是进一步提升优质资源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撑,各区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级。2018年度共向社区提供远程会诊服务33万人次;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中心分别服务137万人次、91万人次和17万人次;区域病理会诊中心接受社区标本1.9万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接收社区标本 372万件。
三是继续夯实市、区、社区分层级签约信息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云管理APP”作用,实时分析“1+1+1”签约、就诊流向、费用情况等核心内容,定期对家庭医生签约大数据进行分析、通报。各区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方便居民,如:徐汇区打造“全-专云”平台,依托两个紧密型医联体,发挥二级医院枢纽作用,为签约居民提供线上绿色通道;闵行区以“捷医”APP为切入点,为在线居民提供智能导诊、分时预约、智能排队、查询、支付等服务。
经过一年的努力,2018年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取得了可喜成效,下面是截至2018年底的相关数据:
一是签约覆盖稳步扩大。截至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66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0%,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十类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患者、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率54%,其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签约率超过84%,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超过或达到70%。
二是综合服务惠及百姓。2018年内,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落实6大类141项本市社区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全年共新受理长护险申请26.1万人次,完成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23.3万例。全年完成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153万人。年内新建家庭病床5万余张,提供家庭卫生服务数超过90万人次。这些与居民健康需求息息相关的服务开展,让广大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就得到了有效满足。
三是居民认可有口皆碑。根据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的满意度第三方测评,2011-2018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公众满意度整体水平持续处于高位,2016、2017年连续两年居于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测评首位。刚刚出炉的2018年的满意度较上年又有所提升,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为88.91分,其中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及家庭医生“形象感知”、“公众预期”和“质量感知”评价结果均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为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覆盖人群,60岁以上人群的满意度评价结果最高,达到了90.74。
回顾成绩,我们倍感鼓舞,但我们也清楚得看到,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人群的覆盖、签约后服务的内涵等方面,与广大居民的需求仍然存在距离,家庭医生的培养周期长,一名家庭医生起码要经历5年医学院校学习和3年规范化培养才能上岗,现有医生数量距离目标配置还有一定差距。
在推进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确保重点人群优先签约,二是科学把握“签约覆盖”与“有效签约”的关系,根据国家标准,一名家庭医生合理的签约服务居民人数在2000人,以上海常住人口推算,上海家庭医生总量应在1.2万以上,截至2018年全市现有注册全科医生8000余人,虽然已经提前达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距离家庭医生目标配置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也正在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不盲目追求短期内签约率的迅速提高,始终坚持自愿签约原则,采取循序渐进、有序覆盖的策略,优先覆盖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每签约一人,就服务好一人,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每一位签约居民充分感受到“签与不签不一样”, 打破既往对于居民健康碎片式的管理,由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覆盖生命全程的健康需求给予持续、全面的关注与关怀,承担起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卫生费用守门人的职责。随着本市家庭医生服务能级的不断提升,再逐步覆盖更多人群。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给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与技术支撑,给予签约居民更好的服务体验与健康管理,坚守上海健康的网底,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如同星星之火,为上海市民带来更有温度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