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网 中国食品安全网

站内搜 索

食安监管

黑龙江卫健委

遭遇极端天气:你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吗

2019-03-04 11:10来源:黑龙江省卫健委编辑:李玉堂
  

人类与自然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二者的对局为啥越来越不可预测?刚刚送走的2018,地球持续不断地放“狠招”、放“大招”,狂暴地宣泄暴雨、山洪、高热、干旱、飓风、林火、酷寒,以各类方式释放种种“负能量”。而刚进入2019,大自然更是按下了极端模式的开启键,美国中西部地区1月底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5°C,澳大利亚南部城市阿德莱德最高温度则猛蹿到零上46.6°C,90多度的温差带来了地球冷酷无情的一面。在这种严酷的气象环境下,人的健康和生存正面临极大的挑战——

遭遇极端天气:你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吗

坏天气释放负能量

无论是北风如刀的寒冬,还是热浪滚滚的炎夏,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常常在猛烈波动的气象条件下变得十分脆弱乃至无助。许多喜好健身的人往往缺少相关生活常识和养生知识,零下二三十度或零上三四十度时仍坚持到户外锻炼身体,因而经常酿成心梗、脑梗、冠心病、气象过敏、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突发事件。由哈尔滨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兰莉及其团队完成的《哈尔滨市极端气候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影响及预警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研课题,先后多次获得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及新技术应用奖等科研奖项,近日又荣获了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为人们应对异常天气状况、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展示了广阔的视野。

人类与自然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二者的对局为什么越来越不可预测?刚刚送走的2018,地球仍继续不断地放“狠招”、放“大招”,暴雨、酷热、飓风、山洪、林火、低温、极寒,“老天爷”以各种方式释放种种“负能量”。“在这样的极端气候或反常的气象条件下,人们更应该提高警觉,加强防范,规避潜在的风险”。哈市疾控中心慢病所所长兰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许多疾病引发的死亡与温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临界值,当夏季温度高于30℃并随气温上升时,对冠心病、脑血栓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会有相当大的冲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市居民较之南方高温城市群众,对高温热浪的耐受性更差。综合多个研究结果发现,高温热浪期死亡风险为非热浪期的1.41倍,寒潮期所致脑出血死亡人数是非寒潮日的1.27倍。

温度巨变致病致死

研究表明:死亡具有季节性,天气的周期变化是决定某些疾病季节性的基本因素,循环、呼吸、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的死亡与温度变化的联系最强。兰莉主任医师介绍说,人对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冷、暖气象因素刺激通过皮肤传给下丘脑时,下丘脑就会支配脑垂体调节内分泌系统,以保持机体的热平衡。当遭遇到过热或过冷的刺激时,人体的热平衡调节机制就将被打乱,肾上腺素分泌水平发生改变进而产生不适、疾病甚至死亡。这其中,冠心病、脑栓塞病人对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都很差,维持自身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低温中的危险增加。

兰莉主任医师介绍说,作为我国最北部的寒地特大中心城市及世界三大冰城之一,地处北纬45度的哈尔滨,夏季暂短凉爽,冬季漫长寒冷。1971至2017的47年间,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曾达-37.7℃,其中,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温度为-14.4℃,每年的冰封期长达5个月,因而被视为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因寒冷影响相关疾病死亡的典型城市。而在全球气候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本埠极端天气呈现出持续时间更长、更频发的趋势。兰莉课题组发现,极端气候对心脑血管病还具有滞后效应,表现为极坏天气到来的数天内,心脑血管发病及死亡风险逐渐显现。研究显示,本埠夏季高温热浪期阈值温度每上升1°C,会使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6%。并且极热天气的滞后效应可持续一周,致使心脑血管病潜在风险持续7天左右;而相比极热天气,极冷气候的滞后效应可长达2周之多。这一结果提示,即使极糟糕的天气已渐行渐远,但诱发冠心病、脑中风的“残余势力”仍在,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防患未然把握要领

上述系列研究结果提示,气候因素的确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和极端天气的频频肆虐,气候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的干扰力已经越发巨大。每年深冬气温在零下19度以下时,本埠死亡人数随温度降低而显著增多,约2.7%的人口死亡可归因于异常温度暗中作祟,尤其是冠心病人受寒冷刺激的冲击最大,这些数据无疑也是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在对社区人群的调研还表明,大多数人能够感知到寒潮天气与健康相关的风险,但不知道如何规避,其中以老年人感知水平和防护意识较低,意味着这一群体更易遭受寒潮等极端气候的袭扰。

兰莉主任医师就此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气温和天气情况来自我保健,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血栓性疾病的病人或者大于65岁的老年人,在气温骤降或冷空气过境时,须尽量减少晨练及户外活动,并按医嘱坚持服用心脑血管药物;在遭遇高温炙烤的天气亦如此。

在这里,兰莉主任医师建议,政府和卫生、气象、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密切沟通与协调、交流与合作,共同深入探讨异常气候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及机理,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准确的公共卫生气象监测、预测、预警与发布应急事件处理机制,早日建成恶劣天气健康危害预警预报体系,尤其是以冬季低温临界值为指标的气温预警系统,由此指导市民健康生活,提升百姓生活质量,同时通过公共卫生气象监测信息,为公众自我防护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一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订报热线:010-68289071   新闻线索E-mail:newscfsn@163.com   采编热线:010-53385236   广告热线:010-63703066转8066   通联热线:010-63703078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0219194号-3    %E5%A4%87%E6%A1%88%E5%9B%BE%E6%A0%87.png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877号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