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江苏
下拉
如何看待小龙虾与横纹肌溶解症
2019-07-07 22:37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20190707223815532001.jpg
专家简介:吴建中 南京鼓楼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及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救援化学中毒处置专家组组长;江苏省及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短短30年间,曾名不见经传的外来物种小龙虾一跃成为全国范围内广受热捧的美味;又因为“龙虾门事件”大家疑虑丛丛,莫衷一是,针对小龙虾以及与它有关的横纹肌溶解症,本期“食安委专家有话说”邀请了南京市鼓楼医院主任医师吴建中为大家答疑解惑。

背景介绍

2010年7月间,在南京有一家三口因食用小龙虾后不久同时出现全身疼痛,在医院急诊检测中发现肌酸激酶测定超出正常值的十几倍,在随后入院动态观察中,24小时后的峰值分别达50~180倍,并出现酱油样尿,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其后短短一周,又有十数人与上例相同,均为食小龙虾—全身酸痛—肌酸激酶激增—以横纹肌溶解症收治,其中一次为6人聚餐共同发病。而后,所谓“龙虾门事件”,立刻广泛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之,由于发病症状和检测的方法被公开,南京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相继出现很多类似病例。一时间,小龙虾处于风口浪尖。

什么是横纹肌溶解症?

关于由小龙虾引发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究竟是什么病?简单说是指一系列有害因素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会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该病常因心肌损害、运动过量、特定的药物损害等诱发,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食用小龙虾也有可能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什么样的小龙虾会诱发横纹肌溶解症?

关于食用什么样的小龙虾会诱发横纹肌溶解症的推测很多,风行的有“洗虾粉说、农药残留说、重金属富集说、抗生素说及过敏说”。但假定病因就是上述物质,它们如果被单独摄入,必然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回答是否定的。再说,这些物质如能达到使人中毒的剂量,早已导致小龙虾自身死亡,根本爬不上我们的餐桌!故无论从毒理学、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的鉴别诊断,都不支持是以上论断的!

后来经过大量的研究实验了解,其问题可能与所在水域、食物种类或特定的某种微生物参与到小龙虾的生长过程中等因素有关,即特定水域遇及特定因素产生问题,导致小龙虾自身携带了某种生物毒素,人体食后可能发病;而其它水域却不存在此种因素,因此没问题或问题少,食后的反应不显现。

同时我们还推测该“未知毒素具有的五大特征”:①高毒性(微量进入,导致发病);②低水溶性(反复漂洗,不能去除);③耐热性(烧熟煮透,不被热解);④强靶向性(直奔横纹肌,不及其它);⑤自身免疫性(自产共生,克敌护己)。

那小龙虾还能吃吗?

一方面,公众一听说“毒素”,就容易想到中毒,比较恐惧。其实,所有的食物经肠道消化吸收后,都要送肝脏解毒后才能被身体利用。可为我们食用的动植物中,含有生物毒素是较普遍的,如豆类含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马铃薯含龙葵素等、河鲀含河鲀毒素等、珊瑚鱼含雪卡毒素等,这是生物出于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有的经加热就能灭活,有的必须在肝脏解毒。再者,毒物作用人体呈现“剂量-反应关系”,通俗地说,即便所谓剧毒,进入人体须达到一定量才会有不利影响,而在此量下则没有影响,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甚至还有“益”!如蛇毒可溶栓,河鲀毒素、雪卡毒素可用于镇痛、镇痉及抗癌等。正是由于这种相对性,毒物现又被称为“外源性物质”,以改变我们对它的片面认识。所以我们对小龙虾大可不必谈之色变。

但另一方面,小龙虾又确实存在携带某种生物毒素诱发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如何正确对待小龙虾,食与不食?时至今日,小龙虾作为一个易得的蛋白质来源和风味食品,已经培育了巨大的食客团体,尽管知其可能有不利的影响,但美味的诱惑阻挡不住铁粉们慷慨以赴! 就如同河鲀鱼,《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但全国范围内食用河豚者仍趋之若鹜!只是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小龙虾可能携带的这未知毒素的结构,无论产地还是食监部门暂时都做不到通过毒检来预警和避免损害的发生。

所以关于食用小龙虾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小龙虾可以吃,但不要过量食用小龙虾,以免微毒富集,量变引起质变。二是在外就餐注意检查供餐单位的有效资质,不要向小摊贩、小作坊购买。三是自行烹饪时,定要刷洗干净,高温煮熟后再食用,即使不能消灭未知毒素,也可以降低其他风险。四是如果身体有所不适,应该立即就医。

横纹肌溶解症的防治

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治方法已很成熟,只要及时就医,绝大多数发病者治疗效果好;若久拖不治,则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之虞。所以在享受龙虾美味后,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出现疲乏、浑身肌肉酸痛,尿色加深,或再伴有其他症状,请务必到医院去诊治,同时告诉医师龙虾进食史和特殊的表现。如果您“中彩”了,还要及时通知一下食友到医院来和您“做个伴”!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