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江苏
下拉
走好新时代乡村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2019-12-04 21:28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新闻中心
摘要: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然而基层乡村食品市场质量安全风险仍不容忽视。为此,亟须把握我国乡村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探讨新时代乡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


本报讯(张 蓓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马如秋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截至2018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约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40%以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促进乡村食品安全战略有效实施,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吃得放心,是增强乡村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之一。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然而基层乡村食品市场质量安全风险仍不容忽视。为此,亟须把握我国乡村食品安全现状与问题,探讨新时代乡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实践路径。

乡村食品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建国70周年,随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350亿元,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然而,我国乡村食品安全风险仍然存在,诸如“康帅傅”、“六大核桃”等农村“三无食品”及“山寨食品”,“亲嘴牛筋”等农村“五毛食品”,“土法红糖”等农村“自制食品”等消费欺诈屡见不鲜,威胁农民群众人身安全。乡村食品安全风险主要分布于源头环节、生产加工环节及消费环节。在源头环节,农户种植、养殖分散等特性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有限、农户逐利现象严重,引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超标、养殖饲料添加违禁药物等食品安全风险。如2019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广州市增城新塘镇新星市场销售的韭菜存在农药腐霉利残留。在生产加工环节,家庭作坊点多面广,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流动性强、素质参差不齐,引致使用过期原材料和有毒有害添加剂,制假冒假和以次充好等问题。如2018年12月山西省清徐县公安机关侦破西谷村史某制售有毒有害陈醋案。在消费环节,小超市、小摊贩和小餐饮等经营主体食品安全控制意愿较低,老人、家庭主妇和儿童等消费群体食品安全鉴别能力弱,导致市场规范性差、正规门店稀缺、消费者维权方式落后。如2019年3·15晚会报道荆门市小学校园周边长期售卖“辣条”等食品,严重危害学生健康。总之,乡村食品安全风险涉及环节长,参与主体多,存在源头环节标准化程度低、生产加工环节违规现象严重和消费环节社会监督力量缺失等弊端,亟须明晰乡村食品安全治理主要症结及实践路径。

乡村食品安全治理主要症结

乡村食品安全治理过程复杂性。一是供给过程治理难。乡村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大、规模小、分布广,在产地监测、播种灌溉、施肥用药、采摘清洗、分级包装、加工运输等环节存在风险隐患,在市场供给过程存在生产许可证缺失、进货质量控制不严格等诸多问题。二是流通过程治理难。乡村食品通过街头商贩、社区集贸市场等规范性较差的渠道销售;乡村交通不发达,电力设施落后引发冷链物流缺失;流通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食品包装、储后管理不善,二次污染现象频发。三是消费过程治理难。乡村地区消费产品种类庞杂,普遍含有白酒、饼干等散装食品及凉菜、炒货等裸卖食品,存在供货渠道不明、新旧食品混合售卖等质量安全隐患;大排档、农家乐、农村宴席等消费环境卫生条件差,引发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防蝇防尘设备缺乏等现象。

乡村食品安全市场信息复杂性。乡村市场食品具有更明显的经验品和信任品等特性,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更明显。首先是食品标签信息不对称,食品标签缺失、虚标生产日期等现象严重。其次是品牌商标不规范,农村地区品牌意识淡薄,名优品牌、区域品牌认知度低,食品包装滥用标识、假冒文字图案现象频发。如2019年2月,河北邢台查获假冒“奥利奥”饼干435箱。再次是可追溯体系不完善。农村即产即销模式、农村消费者缺乏索证索票意识以及经营主体购销台账记录不全,导致供货商营业执照缺失、流通环节检测度低、售卖环境参差不齐,索票索证难等问题。

乡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复杂性。一是监管力量薄弱。乡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编制不合理、执法经费不足,流通摊贩分散广、联系方式不固定,导致监管周期长、效率低、任务繁重等问题。二是监管范围集中。乡村食品监管多集中在乡镇机关、集贸市场等交通便利的农村区域,而农村地域广阔、道路崎岖,食品经营者分布范围广、数量庞大,许多偏远地带存在监管空白。三是监管手段匮乏。监管人员知识结构不足、执法设备老化、检测方式落后,仅凭“眼观”、“手摸”等方法检验食品质量,对于添加剂含量是否超标、售卖食品是否变质、卫生标准是否合格等问题无法立即提供监管依据。

乡村食品安全消费观念复杂性。一方面,乡村居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匮乏。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弱,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获取、理解能力有限,较难掌握食物保鲜温度、食品致癌物类别、健康饮食习惯等知识。另一方面,乡村居民食品安全健康素养偏低。农村居民传统饮食习惯和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科学饮食、关注健康的意识较为淡薄,食品信息筛选能力弱、健康信息的接受度低、应用能力不足等现象,为食品安全风险埋下隐患。

乡村食品安全共治共享实践路径

第一,源头治理,落实基层责任。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扎实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层单位加强法律法规顶层设计,落实党政责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源头土地污染风险管控,设立土壤修复专项资金,增强土地治理能力;协同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组织研发新型农药技术,保障控害能力;加快推广高效节水设备、高端灌溉技术,设立水利设施补贴机制,促进粮食增产丰收,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第二,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基层监管责任,拓展乡村经营主体集约化、网络化、标准化监管体系,优化乡镇部门联合监管机制;重心下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建立乡村食品安全站,实行企业内部吹哨人,逐步形成事权清晰、编制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重点推进乡村流通网络提质提效,打造全域管理新模式,促进乡村农产品有机认证,鼓励乡村消费新方式,同步发展“农改超”“乡村食品安全放心店”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科学指导、保障有力,切实改善营商环境。

第三,科技创新,提升应急能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资源向基层下沉,建立乡村数据平台,实时共享供销需求状况,督促企业自查自纠,保障全程无缝监管,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支持农业技术基础研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项目,加大科研补贴力度,确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检测设备、执法经费,树立服务意识、法治意识,打造高素质监管队伍;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乡村食品安全培训班,促进技术引进、人才流动,优化基层监管能力。

第四,政企联动,培育多元主体。整合农村资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协同推进“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创新淡旺季弹性化监管机制,促进地标产品发展,落实“三品一标”认证体系,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大力扶持生物种业、智慧农业,搭建龙头企业交流平台,激发龙头企业创新活力;立足乡村区位特点、文化特点,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品牌化管理模式,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鼓励农村新零售新电商发展,支持农民返乡创业,在仓储物流、宣传推介等方面提供扶持,促进产销对接,营造优良政策环境。

第五,多方共治,加强宣传科普。促进食品安全宣传与多方媒体跨界融合,政府定期举行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各级乡镇机关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讲座、设立乡村食品安全科普站,村委逐户发放食品安全宣传手册、开设乡村食品安全投诉热线,构建网格化食品安全宣传体系,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素养,更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重点围绕校园内外开展食品经营许可证、售卖环境、加工过程、健康管理等检测检验工作,督促学校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建立食堂菜品信息公开系统,扎实推进校园食品安全。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