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湖南
下拉
湖南省石门县春耕人勤农事忙
2022-03-02 17:21:07来源:湖南日报编辑:刘久榛
摘要:湖南省石门县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努力走出一条山城种粮扩油,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


春光正好,拖犁拽耙,耕翻大地,泼草开荒。3月1日,穿行在山城石门,机械设备翻田正酣,育秧工厂抓紧调试设备,农民躬身田间整理撂荒地,乡野田间,处处涌动春耕备耕的热潮。

入春以来,石门县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稳定水稻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整治土地抛荒,努力走出一条山城种粮扩油,粮油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

送肥料补短板,春耕生产掀高潮

3月1日上午,一辆装载10吨湘佳有机肥的卡车,徐徐驶入夹山镇三板桥社区的田间地头。不远处,3台翻耕机正在翻地。翻过的田土,上百只八哥一会低头啄食,一会在半空盘旋,像是配合翻耕机的舞蹈。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耕保中心工作人员陈刚一边指引车辆,一边喊来种粮大户吴志国:“吴总,听说你今天翻地,特意给你送来有机肥。有机肥撒下去,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吴志国连声道谢,说:“县里这几年搞的送肥送技术下乡助春耕活动,让我们这些种植户真正受益了!”

今年2月20日开始,石门县集中开展为期1个多月的“四下乡 助春耕”主题活动,各部门把政策知识、生产技术、有机肥料、务工信息送到田间地头,广泛宣传政策信息、传授生产技术,掀起春耕生产的高潮。

产粮大县石门,多是山地。受地理条件影响,耕作条件恶劣,不便于机械耕种,成本投入较大。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石门县除开展“四下乡 助春耕”活动外,还成立粮油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加大补贴力度,对购买农机实行累加补贴,并加大对重点作业环节作业补贴,早稻、晚稻补贴不低于200元/亩。同时,补齐机播机插、机械烘干、机械植保等弱项短板,大力推进小田改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加大对粮油生产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保险的承包范围和覆盖面,多措并举增强农民种粮信心,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在素有“石门粮仓”之称的夹山镇,吴志国承包土地2500多亩,种植双季稻。翻耕稻田的对面,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入扫尾阶段,土地平阔,排灌畅通,田路相连。“以前小田机械操作不便,人工成本高。现在小田改大田,不仅能减少10多万元人工成本,田埂平整还增加200多亩种植面积。”吴志国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他越干越起劲,新添4台翻耕机、6台收割机、4台旋耕机和1台植保无人机,使用机械化作业。

石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廖辉云介绍,今年,石门粮食播种计划面积72.3万亩,总产30.5万吨,其中早稻4.5万亩、大豆3.12万亩。油料作物生产面积43.5万亩。

绿色种养循环,科技支撑提效益

位于石门县二都街道的湖南湘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线正抓紧生产有机肥。一辆辆卡车出入,装肥料,奔田间,助力春耕生产。该公司总经理饶天玉告诉记者:“公司利用湘佳牧业养殖板块产生的粪便,延伸产业链。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建设沼液池,提纯生物天然气,沼液回田,实现绿色种养循环,今年已有5万吨有机肥订单。使用有机肥,让环境优了、效益高了、农产品品质好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石门是畜禽养殖大县,近年来,该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扶持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等方面,展开有益探索,服务种养两端。2021年,该县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示范县,试点面积达10.5万亩以上,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项目完成后,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折纯)3252吨。目前,该县招标购买“技术+服务”的4家第三方服务机构,有力地推动春耕生产。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石门县全力做好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在水稻原种场、蒙泉、夹山、太平、子良、易家渡等地引进示范推广水稻优质稻、超级稻,玉米密植型新品种、大豆耐阴型高产新品种、油菜优质高抗新品种。

良种配良技,丰收有底气。石门县突出科技支撑,对新型主体开展指导服务,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进旱粮生产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产业化、机械化、品牌化,推广以品种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实现单产、产品质量、综合效益三大突破,促进粮油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在蒙泉镇,双龙粮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董明新投入310万元,新建育秧工厂。“我们上新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可以集中育秧5000亩以上,并提供社会化服务。”目前,他已接到种粮大户上千亩育秧订单。

优结构、稳口粮,做好田间加减法。石门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该县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调整优化布局,突出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在玉米生产重点地区,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加一季大豆生产面积、提高大豆产能;示范种植甘薯、花生、苦荞、甜糯玉米、黑芝麻等特色旱杂粮油作物,推进特色旱杂粮作物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重拳治理抛荒,耕地保护实打实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在石门,由于野生动物危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劳动力,耕地抛荒面积大、分布广,特别是西北山乡,抛荒治理难度大。石门下大力气治理耕地抛荒,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农田就是农田”。

任何工作,思想通了,一通百通。去年3月开始,石门摸清底子,建立台账,出台政策,分步推进。该县开展“四送十讲清”屋场会,挨家挨户,深入宣传耕地保护,提高农民群众对粮食安全和耕地抛荒政策的认识。同时发挥乡村治理作用,实行网格化管理,对抛荒耕地责任到人、包保到丘。

深处山区农民,也更懂得土地的珍贵,不少村民主动改种。在夹山镇三板桥社区,81岁的周彩堂正在田间整理枯树枝,再过几天,他就请来挖机,挖掉木桩翻耕。“这块地有3.43亩,以前租给别人种绿化树。前面听到电视里和社区干部说,要种粮食。我就趁租期结束,收回地,砍掉绿化树,翻耕后交给种粮大户。”周彩堂打趣地说:“我儿子在学校教书,莫我这当父亲的还不听话吧?”一席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些抛荒地,处于山林深处,往往只有小路,要恢复耕种,难度很大。在易家渡镇塘上铺村的碗儿峪,15亩地里的紫云英已微微泛红。易家渡副镇长黄志国告诉记者,这里以前不通路,山上3户人家早已搬出,耕地抛荒10多年。去年摸排找到这块地时,杂草从生,还有不少直径8厘米左右的杂树。为了把耕地恢复耕种,镇里投入5万多元,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劈山开路,修通机耕道,撒上紫云英种子。“我们村里整治50多亩抛荒地,30多亩由村集体栽种,复合种植玉米大豆等养地作物,全村基本实现‘零抛荒’。”村支书杨其洪说。

治理耕地抛荒的直接途径是推进土地流转。在蒙泉镇白洋湖社区一块平整开阔的良田前,种植大户董明新告诉记者:“这块地有131亩,以前一家企业种植果蔬,经营不善倒闭抛荒,长满一人高杂树杂草。我动用4台挖机,投入10多万元改造。去年种了一季优质稻,平均亩产550多公斤,今年准备种双季稻。”

去年,石门有1.99万亩抛荒地,复垦84.2%。其耕地抛荒治理工作是全省15个先进县之一,也是常德市唯一获评此项殊荣的区县。

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石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实推进春耕备耕,让农业根基更稳,发展底气更足,更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姜鸿丽 刘蓉 李霞 孙开国)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