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陕西
下拉
电商下沉乡村 拓宽米脂小米的“网红”之路
2021-11-23 16:52:05来源:陕西日报编辑:郑添元
摘要:日前,榆林市米脂县将小米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并借助品牌宣传提升其知名度,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曾在田地里与小米打交道的王润琴,如今有了新的身份——带货主播。

“我们这谷子不上化肥,长出来的谷穗大,打下来的小米特别黄,熬出的米汤足足可以揭起三层油皮!”面对直播镜头,这位米脂县杨家沟镇宫家硷村村民没有一丝怯场。有时,王润琴还要扛着三脚架到地里去,给她的“粉丝们”看看黄土高原的风光,讲述小米的故事也是信手拈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米脂农户开始种植谷子。

电商下沉到乡村,成为近年来米脂小米产业的重要增长点。过去,当地小米主要靠农贸市场或外地经销商等线下渠道销售,销量、价格都不稳定。随着米脂政府在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上不断“加码”,米脂小米在“网红”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

米脂种植小米已有上千年历史。据米脂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瑞介绍,近年来,米脂县将小米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品牌宣传,大大提高了米脂小米的知名度,推动形成了生产基地、小米加工、精装出售紧密衔接的产业链。

小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口粮,稳定的订单需求,也让越来越多的米脂农户开始种植小米。而这,只是榆林小杂粮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榆林将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作为战略任务,小杂粮成为当地大力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之一。

榆林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古以来就是小米、荞麦、糜子、黄豆、绿豆等杂粮的优质生长地,小杂粮既是当地的传统食粮,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数据显示,目前榆林市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占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5%—30%,年产量在40万吨以上。小杂粮已经成为榆林的一张名片。

据榆林市农科院小杂粮研究所所长王孟介绍,小杂粮是榆林的特色产业,要想提高小杂粮品质和产量,选育品种和改良播种技术是关键。

从榆林市区出发,沿210国道往北行驶到榆阳区牛家梁镇榆卜界村,这里有榆林市农科院2000余亩的试验田。王孟介绍,糜子是陕北有名的特色杂粮,他们选育出的“榆糜3号”新品种成熟早,既可春播,也可夏播复种,是国内少有的大粒品种之一,高产稳产。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产品研发等工作,谷子、绿豆等小杂粮优生区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并先后创造了谷子、绿豆、黑豆等20多项小杂粮全国高产纪录。

11月15日,记者在位于佳县朱官寨镇的佳县五妹子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正忙碌着对生产出来的小杂粮进行包装并装车,一车车满载丰收喜悦的杂粮被运送进公司的恒温仓库里。

随着“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小杂粮从曾经的“糊口粮”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健康“新宠”。该公司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优质、有特色的农产品开发与推广,以“那年愿”牌有机小米、有机黑豆、五色小米等系列产品为主导,做到对每一个产品追溯,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为了更好地推广佳县有机杂粮,该公司还引进“认种”模式,让客户在享受新式种植乐趣的同时,体验现代化农耕种植。“我们公司每年会拿出1200亩地进行有机认种,让城里人实现‘我在乡下有亩田’的愿望。”该公司负责人殷桂平说。

“过去看不上眼的小杂粮,已经成为我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贺启鱼是神木市沙峁镇刘梁峁村村民,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们家开始种植小杂粮,仅去年就种植玉米、谷子、黑豆等小杂粮60多亩,还兼顾发展牛、猪、鸡养殖业,整体收入能达到10万元。“现在村里的合作社还与村民签订小杂粮购销订单,再也不愁销路问题了,种地更有信心了。”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贺启鱼很满意。

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苗霞介绍,近年来,随着横山大明绿豆、定边红花荞麦、靖边苦荞、府谷黄米、米脂小米等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榆林小杂粮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带动了更多农户增收致富。(周明文)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