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河北
下拉
持续发力 强力攻坚 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6年来下降48.1%
2019-06-10 9:54来源:河北日报编辑:刘英敏

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18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8.1%,空气质量为6年来最好,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79天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首要战役。6年来,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河北省突出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依法施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向大气污染宣战,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首战告捷。

监测显示,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平均208天,比2013年增加79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平均为17天,比2013年减少63天。2018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1%,同比下降14%,超额完成“同比下降5%”的年度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实现《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2019年PM2.5平均浓度达到58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任务。

对比河北省2018年和2013年的监测数据,不仅是PM2.5,全省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均下降明显。其中,全省PM10平均浓度由19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104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由5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3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平均浓度由4.3毫克/立方米下降到2.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由7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微克/立方米。2018年,全省11个设区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两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初步形成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考市、省考县市区、市考乡镇”的完整考核体系

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来源于全省上下持续发力,强力攻坚。

6年来,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河北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针对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问题,连续两年制定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开展采暖季错峰生产和运输、重污染天气应对等。省人大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法规,并开展执法检查。省政协多次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列为1号提案,组织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省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各地量化、细化、实化各项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任务,构建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

推进生态环保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河北省在全国率先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制度,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试点,环保执法更严、环保手段更多。

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建有53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337个省控站、1985个乡镇空气质量监测站、21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5个港口作业区空气质量监测站,完善了降尘监测体系,大气环境监测实现了省、市、县、乡全覆盖。

“河北省初步形成了环境空气质量‘国家考市、省考县市区、市考乡镇’的完整考核体系,有效地将大气治理的压力传导到各级政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谢文勇说。

优化调整三大结构,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减排

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深入实施“6643”工程,2013年至2018年,累计压减炼钢产能8223万吨、煤炭产能5801万吨、水泥产能737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7983万重量箱。强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并把压煤减排作为主攻方向。

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35.134万户;2013年至2018年,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8.6万台,改造3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484台,减少燃煤近2000万吨。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调整。到2018年底累计淘汰黄标车109万辆、老旧车33.8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0.1万多辆;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港四区全面停止煤炭集港运输,秦皇岛港还关停了800万吨矿石码头。

工业企业是污染减排的重点领域。强力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完成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开展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电力行业深度治理。

“6年来,河北省从总体布局到专项攻坚,从监测改革到损害赔偿,从标准制定到严防‘一刀切’,系统性、全方位、多层次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重点任务,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高建民说。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今年河北省将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着力打好去产能和退城搬迁、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业污染深度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六大攻坚战,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记者 段丽茜 见习记者 郝东伟)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