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山西
下拉
来自山西汾阳贾家庄村的蹲点报告
2019-05-16 9:59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编辑:李梦洁

沈赓前 本报记者黄永建 发自山西 4月16日,在山西汾阳贾家庄村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化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处主任赵彤,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杜学文,山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刘英魁等影视创作名家悉数到场,他们都是为创作一部新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而来。

5月9日,由知名导演贾樟柯发起首届吕梁文学季也将于贾家庄举办,届时参与文学季的30多位文学大家也将使这片热土星光璀璨。

贾家庄这个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的村落,如何能吸引到这么多剧作家,又会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灵感?

“经典”中的贾家庄——幸福不会从天降

4月16日,电视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剧本大纲研讨会在贾家庄村举行。

60年前,同名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由著名剧作家马烽以贾家庄为原型创作,是属于时代的经典。60年后的今天,电视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将延续“我们村里”的故事,讲述新一代贾家庄年轻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新农村的奋斗故事,致敬经典,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我们可能没看过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但绝不会没有听过其中的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和插曲《幸福不会从天降》。这部经典老电影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的故事,拍摄于1959年,分上下两集,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电影表现了一群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修渠治田,力争上游,在改变家乡穷困面貌的奋斗中,也赢得了爱情的故事。电影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出自著名词作家乔羽之手。

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创作地都在贾家庄村,源于贾家庄人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老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男主人公高占武的原型——今年91岁高龄的武士雄老人是贾家庄村山乡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老人说,解放前的贾家庄是汾阳县有名的穷村子。流传着:“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的民谣。

1952年,贾家庄的贫下中农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起了汾阳县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虽然由于底子薄,几乎没有大型生产资料,但在社长贾焕星的带领下,大伙团结一心,用人拉犁和人刨地的办法,创下了粮食总产历史新纪录,亩产比单干户高出许多。

1954年—1965年,一场决定全村命运的“治水改碱”硬仗如火如荼地展开。勤劳智慧的贾家庄人创造性地采用“开渠截流、沟洫台田、起高垫低、浅浇洗碱、铺沙压碱、碱土搬家、增施肥料”等方法,逼退“碱魔”,终于拔掉了土地贫瘠的穷根,绘制出一幅“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田园美景。1965年,贾家庄平均亩产达到816斤,成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产量跨长江的村庄。

1965年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亲自到贾家庄视察农业机械化工作,将贾家庄确定为农村集体机械化试点,当年夏天,贾家庄被树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

集体主义精神的贾家庄“解读”

40年前,在苦难中靠着集体主义精神斩断穷根的村庄,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1976年8月,当上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邢利民,只有26岁。那是的贾家庄村已经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邢利民感到巨大压力和责任。当时,全国已经离开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

走了多年发展集体经济路子的贾家庄,怎么改?

年轻的邢利民开始了那个时代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他没有急躁,而是观察了一年,派出三支队伍出去搞调查,自己则直奔省城找作家马烽商量。“咱当干部的,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刀切,或者切一刀……”马烽的话让邢利民打定了主意。

回到村里,连续三天三夜的大讨论,贾家庄人达成了共识:从本村实际出发,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实现共同富裕。于是,贾家庄村确定了有别于其它村的“三田到户、一集中、五统一”的经营管理办法。

具体做法是:“三田到户”是指每人2分自留地,1分饲料地,6分口粮地,按人计算,承包到户,由农户自主经营。“一集中”是指责任田2148亩,连片集中,按劳动力能力承包。“五统一”是指集体统一机耕、统一调种、统一排灌、统一植保、统一收打。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农机、机电部门则由村委统一管理,实行专业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就像初期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犹疑一样,与大政策不完全一致的邢利民,再次面临巨大压力,甚至是政治风险。但在邢利民的心里,家就是集体,集体就是家。“不保存集体经济,就发展壮大不了,向心力、凝聚力就不存在。”

随着经济搞活,1983年,贾家庄人均纯收入仅300元,1986年就达到了600元。但邢利民又发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党员干部门路广、办法多,经营的小企业都赚钱,已经跨入了万元户行列;有手艺、有技术的人也收入也越来越高;但村里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年收入不到1500元,“死守”土地生活困难;村集体收入也是入不敷出。

邢利民又寻思开了:党中央号召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为的是共同富裕,如果党员干部只管自己发财,不管群众生活,那还要党员干部干啥?邢利民走出去到处考察……回到贾家庄,他又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大石头”——“党员干部把自己手里的厂子自愿交给集体,我先带头。”

贾家庄村的党支部会议上,邢利民这边动员,那边会场上却是鸦雀无声。辛辛苦苦办的厂子,好不容易挣钱了,就这么拱手让给集体?看似艰难的抉择面前,贾家庄人的集体主义“基因”再次发挥了作用,当天,7位村干部办的塑料厂、木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承包的170亩地都拿出来了,低价折给集体。

从1986年干部们把各自办的企业退回集体后,大家的心就又重新拧成一股绳。花卉场、蛋鸡养殖场、造纸厂、木器加工厂、农机修理厂等等,仅仅一年时间,全村集体企业就发展到11个,上缴集体利润也由1万元增加到10万元。

从1986年到1990年,贾家庄村办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17个村办企业,固定资产达到55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企业利润达到170万元,从业人员500多人,占全村劳力的60%,初步形成了集体经济唱主角、个体经济作补充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1995年6月10日,贾家庄10万吨特种水泥厂正式奠基。18个月后,贾家庄特种水泥厂提前一年多竣工,并从年产10万吨发展到50万吨,到2015年累计为贾家庄村集体创造近五亿的财富,这是水泥厂投产18年的成绩单。

也就在这一年,贾家庄的发展按下了“回车键”……

新时代贾家庄的“幸福接力”

2015年8月,由贾家庄村特种水泥厂转型改建的工业文化创意园投入运行,创意园面积42000平方米,共分为红色休闲区、工业记忆区、书画创意区、电影沙龙区、体能游乐区和拓展培训区六个区域,为贾家庄4A景区增加了新的元素。

与旅游结缘要从1998年说起。“当时还没有提出什么旅游概念,(修公园)就是觉得土地不能浪费了。后来又盖四星级宾馆,一个村里盖那么高级的宾馆干啥,谁还能想到贾家庄能成了旅游的地方?”邢利民说,“干部就是要有超前的眼光才行。只要抱定让全村共同富裕,坚持一颗公心,就没啥怕的。”

有意无意间,贾家庄村打下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基础。2004年建起了占地6.88万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2006年优化整合资源,成立了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起一座四星级的裕和花园酒店、贾家庄村史展览馆等新型项目,为贾家庄第三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5年,面对产能过剩、传统产业亟待调整的新形势、新压力,贾家庄顺势而为,调整产业结构,上马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这时的邢利民也年近古稀。

接力棒交到邢万里手中。2001年邢万里从山西省交通厅所属企业辞职的事,很久没有得到父亲邢利民的原谅。也许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邢万里审时度势、独立思考的能力毫不逊色。

2016年接任贾家庄村支部书记之前,邢万里已经拥有自己的酒类营销企业,年入百万。但当年邢利民向全村党员干部立下的誓言“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在邢万里心里同样打下深刻烙印。

2004年,贾家庄被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受贾家庄村委会聘请,邢万里担任贾家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努力下,逐步将生态园、文体广场、商贸街以及农业观光带、花园企业等旅游资源优化整合,闯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牵引,带动发展相关产业发展,共同富裕的路子。

2012年,建起全方位展示贾家庄60多年发展历程的村史展览馆,一年后,被省政府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成立贾家庄腾飞国际旅行社;同年,生态园转型升级为民俗文化园,汾州民俗馆、文昌书院、祭祖坛、汾州食府、三星殿、农耕体验园、采摘农场建成。

2016年3月10 日“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正式开街。

王红霞,1991年嫁入贾家庄,1997年进水泥厂,20多年的浸染,她始终深爱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但当水泥厂转型,需要他们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时,大家不是没有思想波动。老书记一次次开会、培训、讲解,并承诺工资福利不减,人员不减,王红霞和工友们来到“贾街”管委会,开始为日益增多的游客服务。如今,王红霞的收入已经从2015年水泥厂关停时的1500元涨到了2500元。

59岁的郭俊烈,在贾街开了一家地方小吃“拿糕”店,他的从业经历同样见证了贾家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村集体企业工人到旅游区服务人员,他始终为村集体默默工作着。如今他照管的小吃店,随着景区人气高涨,收入也越来越多,高峰期日收入超过3000元。

贾家庄的旅游产业不仅为村里100多人的创业梦想搭建了平台,也为五百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贾家庄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培养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方法的“实干家”。王滨,贾街管委会主任,原水泥厂生产副厂长。他带领管委一班人,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如:为了保障贾街90家小吃商户的食品安全,专门成立村供销社,统一采购供给,保证食材可追溯,每周选出4家商户为管理员巡查抽检,每周例会培训讲解,规范商户经营行为。

如今,贾家庄村是全国闻名的“幸福村”,集体先后为村民建起了幸福苑小区10幢五层居民住宅楼;实施了打井饮水战略工程、高压线路低压电网的改造工程;拓宽了腾飞路、富民路、青年路三条高标准文明街;改扩建了中心小学、幼儿园;建起了益智图书苑、卫生院、高标准的垃圾回收站、污水处理站。去年天然气入村入户,今年集中供暖也将进村入户……

每年过节都要向村民发放各种福利儿童教育、老人养老、村民卫生保健都得到了更高的保障,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41.6%,村民都生活在优美舒适的花园中。

贾家庄的“幸福接力”还在继续,并奏响“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最强音。

20190516100255525001.jpg

图说:旧社会贫穷的贾家庄人民生活用品及吃穿条件。

20190516100319450001.jpg

村供销社,负责贾街所有美食店食材供应,统一采购,必须五证齐全。

20190516100407209001.jpg

《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主人公高占武原型,91岁的武士雄。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