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河北
下拉
河北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工作涉及48县
2019-08-27 10:21来源:河北新闻网编辑:纪红霞

为做好河北省2019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旱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制定《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据悉,2019年我省中央财政用于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共11000万元,快看具体安排↓↓

60ece269-88bc-487b-86ba-4c7b0f2a961d.jpg

项目重点支持区域

项目选择水资源紧缺、工作基础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区域,以县为实施单元,连片推进。推广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 抗旱抗逆、生物全降解地膜等旱作农业新技术,重点在冀西北山地丘陵区、坝上地区、燕山山地丘陵区、太行山地丘陵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实施;土壤墒情监测点结合其它项目实施内容、土壤类型、作物分布在全省合理均匀安排。同时按要求向深度贫困县倾斜。

实施内容及补助标准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在农田基础设施较好、有灌溉条件、农民积极性高的地区,示范推广浅埋滴灌、微喷灌、膜下滴灌、渗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补助节水灌溉设备首部(控制系统、过滤系统、施肥系统)、输水管道、灌溉设备、水溶肥或液体肥等。

每亩补助1000元。

推广集雨补灌技术

在干旱缺水、地下水超采等地区, 以蓄集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为核心,配置新型软体集雨窖,利用窖面、设施棚面及园区道路等作为集雨面,蓄集自然降水,匹配微喷灌、滴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以及水肥一体化、注肥枪等新技术,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一个标准大棚配建100-200立方米水窖,配套移动喷灌、注肥枪等设备。

每立方米补助400元。

推广抗旱抗逆技术

在干旱地区,以抵御干旱缺水环境胁迫为核心,示范推广覆盖保墒、抗旱品种、抗旱剂、保水剂、 蒸腾抑制剂等,改善土壤保水性能,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确保作物稳产丰产。

每亩补助200元。

推广生物全降解地膜技术

在干旱缺水、农民习惯用地膜地区,以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为核心,根据区域作物特点,因 地制宜示范推广生物全降解地膜,配套增施有机肥、缓释肥等技术,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在马铃薯、蔬菜及瓜果等作物上示范推广以主要原料为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与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共聚物)、PPC (聚碳酸亚丙酯)或PLA (聚乳酸)的生物全降解地膜。

每亩补助200元。

开展墒情监测,推进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

完善全省土壤墒情监测体系,推进土壤墒情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改进监测手段。墒情监测点采用自动监测站和管式自动监测仪等设备, 能够适应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提升监测效率,提高墒情监测服务能力。

每套墒情自动监测设备补助20万元,包括1台自动监测站和4个管式自动监测仪。

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

开展旱作农业新技术、 新产品、新材料试验示范,集成旱作农业新模式。开展水分生产力调查试验,摸清不同技术模式的水分利用效果。

每项试验示范补助2万元。

2019年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任务安排表

a6230146-8360-48cb-aaa1-193c30d5ceeb.jpg

目标和重点

以巩固提升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大支持力度,创新技术模式,支持有条件地区集中开展适宜作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

以玉米、马铃薯、棉花、蔬菜、瓜果等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蓄水保埔、抗旱抗逆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提高旱区土壤墒情监测能力和抗旱减灾能力,探索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旱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目标任务

一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8万亩、抗旱抗逆技术2万亩、 生物全降解地膜覆盖技术2.5万亩、新型软体集雨窖(池)2.2万方,项目区水分生产力平均提高10%以上。

二是开展旱作农业 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试验示范100项。

三是组织实施墒情监测,应用现代化手段完善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在基本农田区域内建设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点,配备土壤墒情自动监测设备50套, 提升监测效率,为指导农民适墒播种、抗旱保墒、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确定实施主体

适当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兼顾小农户。项目县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要求,与实施主体签订合同,做到“主体、地点、面积、目标、责任”五落实,并以适当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强化技术指导

各地要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因地制宜研究确定合适的技术模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示范推广,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程科技服务。在关键农时季节,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活动,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责编 张永猛)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