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监管
陕西
下拉
打造文旅大产业:凤翔东湖新面貌
2019-03-01 14:03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编辑:万策

自从工作离开了学习生活二十多年的家乡,一直很少有机会回去,今年是自己的本命年,内心泛起一股“回顾往事、寻访初心”的情愫,所以特意赶着正月,回到这养育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西府故地,有人说过年就是回到能够让自己放松的家园,对我而言,老家凤翔更像是放松自我的心灵家园。

近几年虽没能仔细端详老家的变化,但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信息渠道,我也或多或少了解到这些年她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提升的知名度。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到县城的历史名胜——凤翔东湖,经过了一系列改造和扩建,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与凤翔有关的公众号,知道了县城首家品牌快餐店KFC已经正式营业;在央视和网络上多次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已经成为老家的地方名片。身处外地的游子,听到新时代家乡的这些新变化,也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新理念打造文旅大产业——凤翔东湖新面貌

说到老家的游玩首选,每个地道的凤翔人都会提到凤翔东湖。东湖,古称“饮凤池”,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嘉佑七年(1062),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今年回去,首先想到的是陪家人到东湖去转转。过年期间,东湖已吊起红灯笼、挂上中国结、点亮花灯,古色古韵的千年名胜又增添了热闹的年味,显得格外喜庆祥和。走在人头攒动的古道上,听着人来人往中熟悉而亲切的家乡话,让自己不由的回想起儿时和长辈玩伴一同游玩的情形,赏花灯、游东湖、过大年。游客中还多了许多外地口音,原来凤翔人自己的后花园,现如今成了外地朋友慕名而来的旅游热点。

对东湖的修葺历代均有,但都囿于内部、侧重修缮。现如今,在全县的整体规划下,东湖新开南大门和西门,新修成东湖南广场,汉白玉制的苏轼雕像矗立在广场,见证着新时代雍城人的奋进。从南广场往南,连通东湖水道修建而成的饮凤苑湿地公园,也是张灯结彩,年味浓郁,在大东湖新旅游产业概念的引领下,从推崇苏轼文化到大东湖景区成形,观赏游玩范围得到极大地扩展,东湖响誉度也不断提高,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带动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千年东湖也焕发出时代新意。

文化建设反哺新农村建设——六营民俗村

我一直在县城长大,对老家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知其一了解不深,具体的发源地并不知晓。现在回去,只要问起老家的同学朋友,哪里有特色可以去看,都会推荐凤翔六营泥塑民俗村。凤翔六营村村民,和其他我们熟知的中国乡村一样以务农为生,只不过他们多了一份手艺——泥塑,这种民间乡村艺术也算历史悠久,听人说发端于朱元璋时期,真正让其发扬光大名扬四海,要算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全国人民物质生活的提升,国家社会对这种非物质文化开始愈发重视,尤其是近些年,中央大力推进文化自信建设,推崇传统文化发展发力,六营村的这些泥疙瘩也算插上了金翅膀,走出陕西、走向全国、飞向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哺新农村建设。这次回去第二站就去了六营村,和家人驱车前往,村子就在公路边,开阔的村前广场,一边是停车场、一边是泥塑文化广场,停车场停满了各地车辆,有私家小轿车也有团客大巴车,各地游客穿梭于泥塑文化步道,饶有兴致地欣赏各式各样的泥塑产品。过去,六营村盖房主要都是些泥瓦结构的大房(厦房),现如今,村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家家有门头、户户是砖瓦、每户有产业,还在村口和村里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我想现在人们不仅知道了凤翔泥塑,更知道这个民间艺术特色来自凤翔六营村,村民们不止于代代相传他们的技艺,如今也享受上了文化特色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这次回乡,有熟悉有亲切,看到了相伴自己成长的物与人;有变化有惊喜,看到了新时代下老家的快速发展,城镇变漂亮了,人们的娱乐内容丰富了,老乡们收入高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前些年,回去听到的是哪个乡镇引进了新项目、建设了新工厂,现在,看到的是像大东湖景区、六营泥塑村、周家大院以及大秦帝国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扩建、新建和筹建的文旅产业项目,老家的发展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现在是天蓝水清人美。凤翔,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奔向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新闻
返回上一页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2 by www2.cfsn.cn. all rights reserve